2024年4月15日下午第六节课,在回龙校区2219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波老师围绕“讲百年党史故事”研讨主题,为汉语言文学23A1-23A2同学组织了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课。本次研讨形式多样,微课宣讲、诗歌朗诵、角色扮演、视频展播,多元素交相辉映、多人员思想碰撞,课堂气氛热烈。课程中,陈金波老师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不时互动,并就各小组研讨成果的创作亮点、制作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点进行了针对性点评,引导各小组改进不足之处、提升特长之处、彰显优秀之处。
△陈金波老师精彩点评
课程设计
前期,教师进行了为期六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线上线下理论讲授,各小组进行了系统立体的理论学习,培育起了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正确理念和正向能力。同时,各小组基于课程理论学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讲百年党史故事”主题开展课程探究、课余研讨、课外调研等思政理论实践。经过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协作、创作,形成了可视化研讨汇报成果。本堂课是对前面学习、前期研讨、前端实践的集中汇报,是小班研讨课。
基本设计思路为:教师解析汇报展示规则→小组团队依位牌标识集中就座→小组团队依次汇报展示实践成果→听众小组针对汇报小组提出质询并倾听汇报小组当面答问→教师针对小组团队成果汇报逐一点评并提出建议→引导小组团队进一步深入研讨、深情感悟、深度完善、深化理论、深刻提升。
△汇报小组和听众进行交流
课程特色
本堂课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立足史实掌握又展现思政元素、立足实地调研又再现党史研判,通过“党史教育先行→小组自主选题→教师开题指导→学生多维探察→小组研制作品→团队展示汇报→教师点评反馈→小组精修作品→评比奖励先进”的教学流程,开展以“讲百年党史故事”为主题的项目化研讨实践,引导学生看眼前大事、讲党史故事、做动情叙事。走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走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互动”“多元对话”“多途共商”师生赋能方式,推动“你讲我听”向“深度互动”演进、“单向灌输”向“同频共振”跃进、“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转进,实现了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共育”与“共行”契合、党史理论教育与党的情怀培育融合、认识历史规律与做好当下实事结合,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研讨、实践中吸取奋进新时代的智慧与力量。
△研讨课现场
学生感悟
汉语言文学23A1张飞友同学:
陈老师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方式,都是陈老师竭尽所能给予我们在课堂上的最大收获。对我来说,通过参与这样的研讨课,我收益颇丰,锻炼了我的发言能力、提升了我的思维逻辑、激发了我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让我对红色党史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汉语言文学23A2张炯同学:百年党史研讨课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陈老师的指导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而且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党的领导的信仰和信念。
汉语言文学23A2金巍尔同学:这堂研讨课,每个小组都准备的都很充分,形式新颖,具有创新性,大家用微课、朗诵、视频、报告的形式,将历史重新浮现在眼前,让我对党的百年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了更多党的英雄人物,听到了更全面的党的故事,知道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为我们担起新时代青年责任使命注入了贡献的力量!
学生课堂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