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会大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土化教学案例采编暑期社会实践队纪实

发布者:赵悦辰发布时间:2024-07-19浏览次数:10

探寻宁波文化底蕴

感悟社会责任与使命


2024629日至7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本土化教学案例采编暑期社会实践在宁波展开,实践队由新闻、英语等专业的8位同学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物昌老师带队。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宁波本土深厚的思想道德文化传承,以地方特色加强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01走访奥运冠军故乡

奥运冠军杨倩的故乡,实践队员罗雪晨小组与当地村委会进行了深入交流。村委书记生动地描述了杨倩小时候在村里的生活场景,以及她展现出的非凡韧性和稳重。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杨倩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家乡支持的重要性,也深深感染了实践小队成员,让他们对梦想的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坚持。



02走访宁波市甬尚慈善服务中心与慈善总会

1999年开始,宁波的慈善事业中就流传着“顺其自然”的故事,20余年来,连续捐出善款,累计向宁波慈善总会捐款一千多万元用于助学和教育,在宁波广为传颂。来冰清小组通过走访宁波市甬尚慈善服务中心与慈善总会,收集各项资料,全方位讲述了这位曾获得第九届中华慈善奖的匿名爱心人士的故事,是一种大爱精神的传递。


△“顺其自然“最早的文字记录


顺其自然的有关资料


03走访鄞州非遗馆及宁波社区

此外,实践队成员还走访了鄞州非遗馆,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前往宁波镇海区,探访了退役军人张如普爷爷。张爷爷自退伍后一直致力于帮助困难学生,累计资助了118名学子;深入到宁波社区,跟随调解员潘明杰学习了解他在解决邻里纠纷中的作用和方法。潘明杰强调了耐心、公正、情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依法依规、以情理打动人心,促进社区和谐与理解。



张如普爷爷接受实践队队员采访


实践队员跟潘明杰先生的合影


04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是2024年上半年,由陈物昌老师指导的思政课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方故事读本采集项目的延续,继《道德与法治》课宁波本地爱国主义读本(小学篇)后,在暑假的十余天内,采编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宁波本地化案例。实践队员来冰清感慨地说:“原来从书上或课堂里看到、听到的案例,也曾让我们有所触动,对学习课程也有一定帮助。这次我们到社会大课堂中直接采集,我们被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深深感动,我们直接和他们对话,这种精神的力量更让我们觉得,作为年轻人,我们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带队老师陈物昌说:“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普通人的不凡选择和坚持,这些选择和坚持构成了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的采编和分享,也是希望带同学们走入社会大课堂,既能亲身体会,又能够将这份感动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共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青春与智慧。”